唐昌镇 - 资源优势

面积达4平方公里的浅丘台地-横山也坐落其间,横山地区常年气候温和,自然植被茂盛,电力、通讯网络设施齐备,交通便利,其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矿水资源。现已有省委组织部培训中心、省农科院茶研所、省水电厅等单位在此投资开发。
唐昌镇 - 行政区划
辖:大云村、留驾村、园艺村、联合村、横山村、青春村、金星村、先锋村、建丰村、观庄村、火花村、西北村、战旗村、蔬菜村、鸣凤村、龙口村、尚虹村、竹林村
唐昌镇 -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强秦遣张仪、司马错带领大军攻入蜀中,灭了“开明”王朝。为了对付开明王朝的残余势力,大批从秦移民迁入蜀中,公元前310年冬开始修筑成都城、郫城。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蜀中丰富的出产为此后秦剿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秦以秦人为蜀守,掌握大权,秦对已经灭掉的“开明”政权采取怀柔政策,陆续分封蜀王后裔为蜀侯。但蜀王后裔不甘心臣服,武装叛乱时有发生。
秦惠王时候蜀侯通国、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和二十二年(前285年)时蜀侯恽、绾均因武装叛乱反对秦而被消灭。这种不稳定一直延续到汉朝初年。
汉仍然对蜀先民采取安抚政策,汉朝派遣著名文学家、资中人王褒到唐昌等地祭金马碧鸡可以窥见其中端倪。王褒字子渊,是汉代著名词赋作家,有洞萧赋等传世。汉时蜀中交通异常不发达,以至唐时李白都还在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晴天。王褒四海沿人工运河上溯到的唐昌。
简单的说呢,唐昌镇是典型的历史文化名镇,早在3000多年前,古蜀人在杜宇王朝就从松茂高原,经丰桂浅丘地区进入唐昌地区,唐昌肥沃的土地、优良的自然环境使古蜀人从渔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逐步得到了发展。
唐昌镇 - 经济状况

工业方面:镇域内初步形成了以电力、机械加工、建工建材、印刷、调味品酿造为重点的工业发展体系。
农业方面:有无公害蔬菜11000亩,花卉苗木3500余亩,大棚蔬菜2000余亩,形成了以青春村、金星村、火花村为主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西北村的板鸭加工基地,战旗村榨菜种植基地,青春村花卉苗木基地,金沙村、平乐村的水果基地。
小城镇建设方面:城镇建成区规模达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社会事业方面:镇域内有县重点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两所、小学三所、幼儿园一所、县级医院一所、卫生院一所,同时有寺庙1座。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郫县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镇政府将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郫县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全委会精神,以经营城镇为重点,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以产业支撑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深化项目年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社会政治稳定为重点,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全力打造成都西部商贸文化旅游重镇奠定坚实基础。
2006年主要奋斗目标:全口径税收增长2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5000万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6%,达到8700万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长16%,达到4356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达到14000万元;技改投资增长10%,达到2800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达到6554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50元。
唐昌镇 - 农业发展

唐昌镇地处成都“上风上水”,无工业污染之地。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5℃,全年风向以东南风最多,具有春早夏长、秋雨、冬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冬季多雾,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的特色。土层深厚,肥沃,属紫色冲积土壤,镇内沟渠纵横,灌溉便利,交通发达便捷,市场设施健全,客商云集。
唐昌镇常年种植有蔬菜、花卉、水稻等。
1、蔬菜:四季均产,现有规模达7万余亩次,产值1.2亿元,主要特色有:简单大棚蔬菜5000余亩,产量1750万公斤,产值2500万元,榨菜6000余亩,产量75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生姜2000亩,产量400万公斤,产值800万元,辣椒2000余亩,产量450万公斤,产值1350万元,白菜2500亩,产量90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棒菜3500亩,产量560万公斤,产值280万元,窝笋5500余亩,产量1210万公斤,产值605万元。

3、花卉:现种植规模达4000余亩,主要以银杏、桂花、红叶李、红叶梅为主,畅销全国。
唐昌镇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于2003年3月,地处郫县、彭州、都江堰三交点,距郫县城区17公里,与彭州市区毗邻,离都江堰市区17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便利通畅的交通环境,使蔬菜批发市场得以稳定、快速的发展。
唐昌镇蔬菜批发市场站地53亩,建筑总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大棚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形成了集蔬菜、粮油、酒水、副食、农资、水产、信息、货运、检测、金融、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
春季上市的蔬菜有:芹菜、韩国萝卜、园根萝卜、红皮萝卜、胡萝卜、白菜、生菜、莴笋、棒菜、儿菜、韭菜、韭黄、豌豆尖、土豆、莲花白、榨菜、菠菜、大葱、火葱、花菜、泡青菜、香菜、油菜尖、蒜苗、红油菜等。
夏季上市的蔬菜有:芹菜、韩国萝卜、红皮萝卜、白菜、生菜、莴笋、韭菜、韭黄、土豆、莲花白、菠菜、大葱、花菜、香菜、蒜苗、茄子、黄瓜、海椒、苦瓜(有本地和台湾苦瓜)丝瓜、冬瓜、四季豆、豇豆、空心菜等。

冬季上市的蔬菜有:芹菜、韩国萝卜、园根萝卜、红皮萝卜、胡萝卜、白菜、生菜、莴笋、棒菜、儿菜、韭菜、韭黄、豌豆尖、土豆、莲花白、榨菜、菠菜、大葱、火葱、花菜、泡青菜、香菜、油菜尖、蒜苗、红油菜等。
蔬菜在每年的4月下旬到9月中旬和11月上旬到第二年的2月下旬是蔬菜交易的旺季,每天的交易数量在200吨以上。主要销往附近有:成都、都江堰省内有:广汉、德阳、绵阳、广元、内江、自贡、宜宾等地方。外省有:重庆、新疆、青海、兰州、广州、云南等地方。
唐昌镇 - 历史文化

在1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昌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它的多样性。唐昌镇历史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与佛、道文化互相包容、互相补充。唐昌的建筑精美也罕有其比,如现存的梁家大院是川西民居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建筑。
历史遗迹遍布唐昌镇内,被誉为川西平原最有影响力的寺庙——平乐寺、玉皇楼、文庙等七宫八庙、崇宁老城墙、幽深的翰林院、东汉墓群、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典型的川西名居建筑梁家大院、解放前公馆、会馆遗址、抗日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历史革命遗迹等都诉说着唐昌悠久的历史。
唐昌的饮食文化发达,以自然健康为特色,著名的小吃有名震西川的施鸭子、“合兴昌”糖果糕点、艾饽、三合泥、蒋抄手、周牛肉、谭豆腐、罗桥面、梆梆糕等,这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是不可分割的。
唐昌镇 - 特色村屯

青春村位于郫县唐昌镇东南方与新民场、安德镇接壤,徐堰河贯穿其中。全村有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675户农户,2188个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179亩。
村内无一个企业,全村只有一条从新民场到留驾街的机耕道与外界联系,村民外出务工较少,形成了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气候温和,但交通不便,农民增收困难的尴尬局面。但青春村人不甘贫穷,不甘落后,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在一部分农技人员的带领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粮食作物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积极探索蔬菜生产技术,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又积极试种反季节大棚蔬菜,达到调节供需市场,增加单位效益的目的,到2006年全村大棚蔬菜种植达到1050亩,以番茄、茄子、海椒、苦瓜为主,大春种植水稻,每亩大棚蔬菜纯收入5950元,比上年增收1000元,全村人平增收479元。
在抓好大棚蔬菜生产的同时,花卉生产的发展也十分喜人,全村种植了银杏、桂花、罗汉、茶花、兰花、川派盆景等花卉苗木540亩,既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又改善了环境,还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1、上级重视。县委、县政府及唐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到青春村进行调查研究,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的地方,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在基础设施的配套上给予大力帮助,使出村主干道由泥路变为黑色路面。
2、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县农发局及其相关部门对青春村的发展长期进行跟踪服务,多次邀请省市农业部门的专家到村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如品种更新、蔬菜嫁接技术等。县农发局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专业种植户进行交谈,解决农户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3、支部加协会的运作模式。在村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村上成立了以技术骨干、种植能手查文元为首的蔬菜协会,拥有会员65名,负责全村蔬菜种植户的良种供应、田间指导以及营销工作,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同时村上还成立了以严从新为会长的花木协会,拥有会员51名,定期进行座谈,摆技术,通信息,互通有无,在整个花卉产业经营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青春村的花卉苗木生产前景仍然十分美好。
4、村民的主观能动性。青春村人为了改善自己的贫穷面貌,表现了十分顽强的拼搏精神。他们牺牲了休息时间,终日耕耘在自己肥沃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精细管理,用自己的一份辛劳换得了自己的一份收获。
唐昌镇 - 旅游发展

唐昌横山大坟包,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略起于隋唐五代时期。位于距唐昌十里的横山,大坟包窑址包括大坟包、二坟包,周围有四个显著窑包。大坟包窑址生产的陶瓷与邛崃窑址风格相似,虽遭毁损,但是其先进工艺和陶瓷生产延续至今,有很高的科考价值。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修建于1946年,是当时崇宁县人民为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和抗日胜利而修建的纪念碑,是四川人民抗日救国的重要见证,也是附近几县唯一尚存的抗战胜利纪念碑。
圣像寺
位于南街,初建于唐,明初培修,清代扩建。供奉有观世音菩萨和韦驮等神像。此庙曾是崇宁王之妹带发修行之处,故于其他寺庙不同。庙中栏杆均是峡石砌成,浮雕人物,千姿百态、生动活泼。
玉皇楼
位于镇内东街吕祖祠的玉皇楼,清代建筑,三层木结构,是全城最标志的高楼。有诗云:“西蜀多奇景,锦城望江楼”“人不到江楼,妄作西蜀游”,而望江楼修建的样板正是玉皇楼。

位于镇内西街中段,始建于宋,清初复休,庙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文庙以壮观雄伟的风貌和工艺美术上的精湛,在川西县颇具名气。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瞻仰,文庙的特色在于石柱,尤以石柱上精美的联文,均为名流手笔,远近驰名。
民居群
镇内院落分布广泛,保存完好,体现了以前川西居民的生活方式。尤以梁家大院为特色。大院体现了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筑的艺术风格。建筑在整体上呈对称格局,颇具宫廷模式,其龙门的砖雕、堆塑、木雕、雀替、撑拱等工艺在川西民居中实属罕见,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东汉墓群
有很高的历史和科考价值。出土文物有陶持插俑,陶扶秦俑,陶摇钱树以及陶座,五铢钱、石板、石兽;以及画像石案和石板,其中石棺完整。[1]